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找回密码
 申请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78|回复: 1

乡 愁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院系
外国语学院
级别
2008级
发表于 2015-10-15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故乡——位于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侨乡村是有着100多座客家围龙屋的古村落,现保存完好的有31座,它们密密麻麻地坐落在麓湖山的山麓,延绵几公里,依山而建,面水而居,一条小溪流淌而过,一条村道贯穿其中,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客家围屋,都是我们客家祖辈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缩影。小时候听奶奶说,当时的人们都很穷,有很多青壮年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背井离乡,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闯荡谋生,这就是老一辈口中所说的“下南洋”,离家的心酸或许也只有当时的他们才知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经过多年的艰苦打拼赚到的钱,都毫无保留地寄回给国内的亲人。无论是补贴家用,还是兴建围屋,他们都把心、把情留在了故乡,这也就有了我们侨乡村一座座的客家围屋。虽然他们归来安享晚年的很少,但是他们对家乡故土的热忱,是不曾减少和磨灭的。客家祖辈不仅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财富,也给故乡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属于他们的印记。
    我喜欢侨乡村,不仅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还因为这里人杰地灵,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里有座客家围龙屋叫东华庐,是旅日华侨潘植我出资所建,他发家致富在曰本,殷切期盼祖国强大昌盛,竭力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积极捐献革命所需经费,是革命顺利进行的强大后盾。潘植我不仅爱国也爱家,他也是梅州标志性建筑物——梅江桥的带头捐资人之一,现在梅江桥头还单独竖立着潘植我的石碑。东华庐曾是侨乡村的老人活动中心,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去那里玩耍,当时对围龙屋见怪不怪的我,即使身处其中也浑然不觉这是多么宏伟壮观的古建筑。现在故地重游,看着雕龙画凤的屋檐,一幅幅生动的壁画,厚重的大门,门两侧活灵活现的浮雕,还有大梁上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的字画,玄妙的机关,巧妙的布局,漂亮的木制屏风、隔断,还有色彩斑斓的西洋镜,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和感动,这些都是我一直忽略而又重拾的美好。围龙屋是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的建筑,是集儒家礼制思想、伦理观念、太极阴阳五行哲理、风水理论、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奇葩,是客家建筑艺术的瑰宝。一座围屋,凝聚一家风水,结合阴阳八卦所建,规格之高,内涵之深,不是一般人能够道尽的。围屋之美,需要你亲临其中,慢慢品味。
    随着2012年侨乡村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之后,各地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就络绎不绝。慕名而来的除了游客,还有学者。2011年,我家就接待了一群来自中山大学做围龙屋调查的研究生,说是接待,其实就是他们误打误撞“闯”进我家,家人简单地招待了他们。他们说:“与其查阅资料获取调查结果,更愿意从侨乡村的长辈们口中了解侨乡村和围龙屋的历史。”他们沿路寻找上了年纪的老人,听老人们讲述关于侨乡村,关于围龙屋,甚至是关于老人们自己的故事。研究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最后还不忘写了一张明信片赠予我们,以表示感谢之情。
    故乡对于我来说,不仅有着兄弟姐妹等亲人的羁绊,还有这里埋藏着我许多的回忆。初春在稻田里抓田鸡,酷夏在小溪里嬉戏,秋后在田间搭茅草屋,冬季跟家人一起腌咸菜,还有 “打塘脚”、摘“当梨”等等,这些都是我脑海中宝贵的记忆。虽然现在不在故乡身边,但我的心一直都牵挂着她。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虽然我没有余光中老前辈那样的人生境遇和思想变迁,但却在小时候课本上一遍遍的朗诵中已埋下了“乡愁”这颗种子,而现在正在生根发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医学院
级别
校外人员
发表于 2015-10-15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口 好地方 在历史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娃 这乡愁 别致深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 粤ICP备05007487号 )

GMT+8, 2025-5-6 22:38 , Processed in 0.10230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