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找回密码
 申请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489|回复: 31

我离开了,但我没走远……(我的1999—2002)(一)

[复制链接]
院系
数学学院
级别
2011级
发表于 2005-8-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离开嘉大转眼就已三载有余了,三年来,虽然中间间或一次又一次踏入嘉园,也每每有意用自己并不生疏的文字,描墨自己在那里求学、成长的点点滴滴,但生活、工作似乎总是太忙、太累,又抑或自己太懒,以至三年多过去了,自己与嘉园的感情竟然仅仅限于唠叨在口。 <BR>
<P>
<P>我觉得我的大学生涯是属于比较悲壮的那种,又或许叫比较凄凉的那种。今天,当我着手记下这段逝去但并未尘封的日子时,我既感到苦涩,也感到甘甜——因为我付出了,也因为我回收了。毕业几年里,虽然现在自己今天不敢苟称成功人士,但我知足地感受到:自己毕业三年后的今天,拥有相对轻松的工作,能有属于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自己身后还拥有大量施展自己才智的时间……当然,这中间都饱浸着自己大学期间挣扎的泪水和不懈的努力。
<P>
<P>
<P>我知足!我快乐!今天,我为自己在嘉园求学的每一天鼓与呼!
<P>
<P>
<P>“天道酬勤”、“皇天不负有心人”、“付出就有回报”……这些生活中极其浅显的道理在我身上都得到过相当足额的实践。嘉园求学的每一笔经历,都是我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都将极其重量地指导着我今后人生的每一个足迹。今后人生之路,我将沿着在嘉园学习的足迹前行、求索……
<P>
<P>
<P><B>
<P></B>
<P>
<P><B>一、不学无术名落孙山,遇良师跨入嘉大门
<P></B>
<P>
<P>与千千万万通过十多年寒窗苦读踏入象牙塔的天之骄子们相比,在几年前,尤其是1999年,我没有理由、也不敢奢望把自己与之相提、更甭提并论。
<P>
<P>
<P>在考大学以前,我糟糕的学习成绩使我在1999年6月以后就基本放弃了到象牙塔里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奢望;也因此,传统而务实的父母在1999年时也感受到没有必要为我的大学读书积攒学费,他们只是将极微的积蓄(1000多块钱)替我更长、更远的人生之路绸缪:为我购买了一笔极为珍贵而当时却属于“天价”的保险——九九鸿福。
<P>
<P>
<P>那年7月20日晚上,我守候在电视机前顺利地“获取”了自己落榜的通知。当时,我及家人倒相当平静地接受了没有“奇迹”的现实……
<P>
<P>
<P>人就是这样,拥有机遇时,自己不会去珍惜,手握机会时,自己不会去抗争;真正面对失意或者濒临失去时,往往又会觉得拥有的可贵,因此而恐惧。
<P>
<P>
<P>因为没有“奇迹”,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倒下是如此的迅捷。之后的几天里,我丝毫拿不出高考成绩公榜前几天的豪迈与爽朗——“考不上大学,大不了出深圳打工去。”我只是极其恐惧地把自己关闭在房间里,恐惧和惊惶一阵阵侵袭而来:想到自己今后的人生生涯就要在工厂流水线上日复一日消流,想到自己梦想(理想)中的自由富足就要成为泡影……想得俞多,自己俞是苦悲;心灵俞是恐慌,恐惧却越是萦绕。
<P>
<P>
<P>连续几天,我没有认识自己,浑噩的神质根本洞察不出白天与黑夜是如何交替的,那时自己深感天地间是如此时寒冷——高考的落榜,使我真切地认识到:自己本质是如此的懦弱。
<P>
<P>
<P>那时,我善良的父母错误地理解我是为失败而埋怨过去。其实,我不是怨恨自己曾经疏于努力而造成眼前的现实,我只是恐慌无法面对自己可能极为苦累的将来……那后很长一段日子,父母、亲朋、老师都主张我去复读,但直到那年8月份,新的一届高三班开学(补课),我一直没有勇气前往复读。因为我太清楚自己的实际了,自己成绩客观基础差这一“三尺冰冻”绝非自己高考一时失手这一主观“一日寒”造铸的。
<P>
<P>
<P>1999年9月之后,高中的同学陆续手持录取通知书到各级高等学府报到去了,一批批落榜的同学也陆续踏上了开往珠三角的列车。考上或没考上的同学都朝着自己努力抑或选择的目标开始了新一轮的求索,而我仍是浑噩地在家里恐慌中迷失,等待高考最后一批录取可能大幅降分的“奇迹”,期间只是帮衬家里农忙付出简单的劳动,也偶尔抱怨命运的不公,没有赋予自己聪明的脑袋促使自己学有所成。
<P>
<P>
<P>但直到普通高考录取最后一批的结束,“奇迹”终究没有出现;而机遇却着实闪现了。世界是客观的,命运之神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其赋予每一个生灵的得失都是与各自的付诸努力存有必然的关联。作为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无论得到或者失去,我只有感谢命运之神光眷我的愚顽,也不会抱负命运的不公。
<P>
<P>
<P>我清楚地记得,因为我父亲工作的关系,我当时母校畲江中学的校长孙伟琼在偶然的交往中问起我父亲我的去向时,孙校长力荐我到更高一级的学校深造,那怕是基础的学科或者成人教育专业。记得那天晚上父亲回到家在与母亲商量后,作出了由此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决定——供我读大学,目标是嘉应大学。
<P>
<P>
<P>理性地说,孙伟琼校长是我人生得以重大改变的第一位恩人。那时孙伟琼校长在得到我父亲决定送我继续深造的答复后,他自己亲躬亲为我联系上嘉应大学成教处的刘向明处长,为我能够进入嘉应大学政法系读自考专业铺平了道路。
<P>
<P>
<P>
<P>
<P>
<P><B>二、追忆往昔嘉园日,永生难忘父母恩
<P></B>
<P>
<P><st1:chsdate w:st="on" Year="1999" Month="9" Day="23"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1999年9月23日</st1:chsdate>,父母倾尽积蓄、外加各方筹集勉强凑齐了一笔将近五千块钱的学费,那时,我的家庭还属于相当普通的农民之家,父亲是一个乡镇的基层公务员,每月薪金极为有限,除去家中的日常开销可以说是所剩无几。母亲只是极为普通的一名农村劳力。应该说,我的绝一大部分学费是母亲从劳作的几亩田地种养兑换而来的。当时,我弟弟也在梅城的一家中专读书。可以想象,一个农民家庭,要在自身家庭条件相当拮拘的情相当,短期筹集一笔不菲的费用,投入到不一定能够短期获得收取的教育事业上。这一重大举措极大地触动了我稚幼的心灵。
<P>
<P>
<P>可以说,是父母亲在困难之中筹款忙得焦头烂额的情形使我真正懂得珍惜劳动,也使我真正省悟到知识也是财富,学习可以改变自己以及家庭……也正是此情此景,触动我在那后两年半的大学期间刻苦自强,发愤图进。我毕业以来几年的实践也证明了父母“重文重教”的深谋远略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P>
<P>
<P>那后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每月300块钱的生活费也相当恰巧定量地将父亲的工资削为拮拘,直到2002年1月我工作以后。
<P>
<P>
<P>每每回首往事,追忆嘉园岁月的时候。我都不能不落墨记下我父母为我付出的一切。
<P>
<P>
<P>
<P>
<P>
<P><B>三、风雨兼程矢求索,马不停蹄苦行僧
<P></B>
<P>
<P>我承认自己是属于比较缺乏天赋的那种人,入学伊始的日子里,宽阔的校园,高耸的教学楼,博大的图书馆,雅致宜人的凉亭,曲径通幽的校园小路以及五花八门的社团、协会,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作为刻意进入嘉大的我庆幸自己的人生没有因自己的失意而错失大学校园的精彩。
<P>
<P>
<P>我羡慕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嘉大的学生,更妒忌那些不时叹息因一失足高考没考好而“委身”嘉大的同学。
<P>
<P>
<P>读上大学,我自知自己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再学习机会。大一时,我就对我未来三年的人生做出策划并鞭策自己:“既然来了政法系,就好好学学。”“我来的时候时倒数十名的人,但我离开的时候我一定要成为十名内的人。”
<P>
<P>
<P>因为我选择了远方,所以我也就选择了出发。正所谓“矢志不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对于学习,我真正觉得只要自己花时间了、努力了、钻研了,自己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愚笨。读文科,只要自己肯花一定的时间,概念、识记的问题都并不难记忆理解。我觉得,在大学里,自己疏于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对自己来之不易学习机会的亵渎。我不想让自己闲着,别人缺课的时候我听着,别人睡觉的时候我醒着,别人停下的时候我走着,大学期间,在前两年我是没有完整地享受过中午觉的。我至今也仍然庆幸,我在政法系读自考的日子里,我没有缺过那怕是一节课。
<P>
<P>
<P>我喜欢上了读书,尤其是文学方面,在中学时就有近乎着迷的嗜好在嘉园宽松的环境更是如鱼得水,不会忘记,嘉应大学有点简陋的丽群图书馆,我在那里汲取了使我今天能较好生存的“工具”。
<P>
<P>
<P>由于课程比较少,我经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教室或者图书馆里读书,课内的、课外的,专业的、非专业的,能获取的书籍我就不停止自己的阅读。
<P>
<P>
<P>大一第一学期,因为巧合,我被安排在嘉应大学中文系的宿舍空闲位“插花”,也因为如此,使我在那期间很轻易就可以获取中文专业的一些课程、资料进行学习,使我自己中学十二年的火眼金睛,也在苦行僧般阅读中直线下降,我是大学时才开始近视的。
<P>
<P>
<P>这个时候,我也买书,对于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来说,梅州城区的广阔也为我的藏书提供了客观市场。但更多时候我是在淘书,淘旧书。还记得在文化公园广场的夜市,以及东校体育场背后的商业街,不用很多的钱,就足以淘个盆满钵满,其中还不乏六七十年代的图书精品。在文化公园周边淘书的习惯一直沿续到我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第一年。
<P>
<P>
<P>身栖嘉大的许多日日夜夜,我前所未有地发现,自己是那么钟情读书。也常常不解,时间并无倾覆的移改,自己竟有如此大的转变,也对自己中学时疏于学习而难于理解。
<P>
<P>
<P>我们自考专业虽然都是独立成班,在各自的系、级上课,但是按照学校的资源配置我们班级归属成教处统一管理,标上成人教育、成教班,也就有了鲜明的烙印。因此,我们类型的班级在普通全日制班级面前也就自然而然矮人数等,普通高考正规录取班级的一些同学在我们班级同学面前似乎总有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经常在贯墨“无政府主义”、“混乱”、“不学无术时”,许多普通班的同学就将成教班首当其冲地给予“肯定”(现在客观地回忆,当年成教班的一些同学的学习、行为方式,也难怪普通班的同学不给予正面的评价)。而来自生活中一些普通班的同学戴着“有色眼镜”审视我及我的同学,一次又一次地排斥、轻视,扼杀我的创造力(那时的情况是,即使你锋利无比,因为你是成教班、自考班的,你就只能在别人支配剩余之后,方给予你一羹)。
<P>
<P>
<P>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1999年校运会,当时,我作为政法系不多的几个长跑尖子,在政法系人才选拔时,我也以绝对的优势赢得系运会男子组<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True" SourceValue="800" UnitName="m">800 m</st1:chmetcnv>和<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500" UnitName="m">1500m</st1:chmetcnv>的第一名,但是参加校运会时,系队报名参赛的选手却不是我。而当比赛当天,因为报名选手临时身体不适,而我却又被拉郎配地前往一个项目参赛。最后在校运会上赢得的成绩和荣誉也只能就名他人。
<P>
<P>
<P>受过伤害的心灵更清楚苦痛,“成教班”就尤如一层伤痂覆盖在我本就脆弱的心菲上。以致到了后来,读书、学习倒不成了我在嘉园的主要压力;普通班级的轻蔑倒成了我继续维系学习生涯的最大压力。因此,我在嘉园一定时期也无法建立起应有的自信。
<P>
<P>
<P>外界的鄙抵,改变了我的直豁和爽阔,除了上课、学习,读书,虽然很多精彩的社团,我都敬而远之。因为我知道,进去了,我也不会被重视。
<P>
<P>
<P>除了读书,我似乎久久游离在象牙塔的周围,偶尔想到放松自己时,我也宁愿一个人躲避大学校园的精彩,一个人狂奔象山;也可以利用一个中午时间踩踏破旧的自行车在环城路上来个来回;或者在周五没课的下午踩踏近三个小时的单车回家。因为我觉得,除了在郊外、农村,我还隐约可以嗅得熟悉的信心和求取成功的欲壑。
<P>
<P>
<P>那年,我相当平庸地度过了第一学期的学习,如果说第一学期真的收获什么的话,我觉得就是唯一的300块钱的三等奖学金。在家里度过了一个并不开心的新年以后。我依旧迷茫地进入开始了第二学期的生活。
<P>
<P>
<P>也许我这个人天生在意关注。大一第二开学伊始,在上了两三个星期课之后,学习、生活依旧重复着第一学期般的“城内的身躯城外的心”游离式的大学生活。
<P>
<P>
<P>中文系一位兄弟兼中学校友的自愿退学也敦促我心萌生去意,我想到退学。因为我觉得在一个无法证明自己的舞台煎熬、留滞,实在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残忍压制。(未完待续)
<P>
<P>
<P><B>
<P></B>
<P>
<P>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数学学院
级别
2011级
 楼主| 发表于 2005-8-6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P><B>四、丹心不改嘉园谊,清泪难忘老师帮
<P></B>
<P>
<P>我觉得,嘉应大学之所以让我怀恋,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有很多让人尊敬的老师,有很多授鱼也授渔的老师。在嘉应大学,政法系以及学校<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许多">许多</st1:PersonName>老师予我的教诲(有的往往仅是极短的一句话),现在想来都泪盈眼眶。他们施予我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P>
<P>
<P>就在我打算了却学期后重新选择人生之路时,班主<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廖劲敏">任廖劲敏</st1:PersonName>老师极为简洁的一堂班会课使我心底又燃起坚持学习、改变人生的信心。
<P>
<P>
<P>那时大一第二学期的第一节班会课(虽然是班会课,但我们班来上课的同学并不多),在田家炳师范大楼504教室。在班主任按部就班的布置完班务工作后。一位平时相当有“个性”(说他有个性,是因为他的个性我实在无法用或褒或贬的词汇来形描他,我觉得无论或褒或贬形容他,都不合适。他这个人肯说话,但无论好坏、荤素他都口无遮拦都说)的同学大步跨上讲台,刷刷地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珍惜歧视”四个斗大的字……
<P>
<P>
<P>当时,引来参加班会的同学雷鸣般的长时间掌声。
<P>
<P>
<P>我不知道,同学们因什么鼓掌,是共鸣?是反思?还是……我不敢说我会与他的四个字共鸣,但我深知,这个同学却是与我一样,深刻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抵鄙。只是他采取的是现代“愤青”的形式;而我采取的则是逃避面对的手段。
<P>
<P>
<P>不能不说<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廖劲敏">廖劲敏</st1:PersonName>老师是嘉大演讲学的精英,面对四十多名充分激昂意欲取得与普通班学生“平等待遇”的同学,他只是扬了扬手,面带笑容不卑不亢地说:现代社会面对竞争和生存有两条途径可以供选择,其一是消灭;另一是逃避。无论眼前是强势还是弱势,任何人只要勇于出击,就能不断消灭别人;如果你一昧逃避,那么你只有被消灭的份……后面班主任还讲了些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他一组并无准备的临场发挥的演说我将铭记终身。
<P>
<P>
<P>是的,自己争气,谁都拿你没辙。那后直到大学毕业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是激清洋溢,笑容可掬地投身于院校系的每一轮竞争和学习的。
<P>
<P>
<P>虽然,我仍然发现,身边的许多同学(当然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进入大学)因为大学生活的精彩而迷失,散漫地虚度大学如金的岁月,也曾不满身边一些同学的哗众取宠。面对来自外界的刺鄙,我也曾悲愤,可总不能把身边的不公平缔造者都扁一通吧?
<P>
<P>
<P>于是,在心情抑郁的日子,当我需要把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时,我只能对自己说——记日记。一天一篇,甚至一天写几段,坚持的还挺好。紧张而有计划的学习生活在一篇篇日记的督促中坚持着,每天同样是早起晚归,图书馆和教室依然是我学习的首选,宿舍只是自己学习、竞争疲惫之后的栈站。也会参加一些社团的玩乐。当时,虽说依旧没有远大的目标,但至少学好每学期的课程是我的最低要求。摆脱生活给我的阴影,回到有阳光的日子。
<P>
<P>
<P>因为参加常参加一些玩乐,学习也已不是我大学的全部,我也已不再无聊,不再空虚,每天学习之外,我都会抽时间写点东西,投到地方报纸、电台,我的文学基础本就不弱,因此被刊发的数量还是相当的多。我也在交往逐渐认识了一些媒体的朋友、老师,他们也极多地指导、关顾我的文学路。
<P>
<P>
<P>因为每月都有一笔或多或少的稿费,也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我淘书的经济基础。一些价格不菲的读物,有时我也大胆投资。阅读量进一步丰富,由此也进入了较为良性的循环。
<P>
<P>
<P>那后的两学期,我感觉我很幸运,能够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从他们身上,我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法律、文学的热爱。他们平时可能并不出众,但是一旦说起专业,提到法律,他们的眼睛就妁妁放光,有一种气势从他们身体中散发出来,感染着我。
<P>
<P>
<P>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教师,真正的师长风度。不少些话,<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从">从</st1:PersonName>老师口中说出,我却会记一辈子。比如,我的系主<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任韩小林">任韩小林</st1:PersonName>老师上《犯罪心理学》时说,“尊重来自贡献,地位源于能力”。比如,政法系的教授<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雷近芳">雷近芳</st1:PersonName>老师,虽然她没有上过我一节课,但是她教诫我“要勤学,要善学。做学问比任何形式的求取容易成功。”比如,当时中文系的<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波">李波</st1:PersonName>教授、<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永芳">张永芳</st1:PersonName>教授,虽然他们没有上过我的课,但是我经常听他们的讲座,慢慢也认识了他们,应该说,他们对我文学水平的增长,对一些社会现象、文理的分析,鞭辟入里,见解独到,让我知道文学的许多精妙。
<P>
<P>
<P>在嘉应大学五个学期的上课学习中,我感觉,我的老师,都有很强的责任感,特别敬业。他们许多人生、处世的经验,在课堂上偶尔提两句,就足够我体会半天了。所以我很喜欢上课,喜欢听老师讲些与课程无关的话,其中往往有智慧的火花。听到他们偶尔发出的感慨,我感觉很有共鸣。
<P>
<P>
<P><B>
<P></B>
<P>
<P><B>五、问叩成绩勤追赶,皇天未负苦心人
<P></B>
<P>
<P>总之,因为参加各类活动,我的大学生涯是够忙碌热闹的,但我却没有因此而耽误了学习和写作。在参加自考的所有科目中,除了大三工作后个别科目不是一次过关的外,我的大多数自考科目都是一次过关的。
<P>
<P>
<P>因为我的努力,在院系的很多活动中,我都常常可以胜出。虽然我看似一个文弱书生,我也不是很喜欢参与激烈对抗、团队配合的运动,但是我的中长跑<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800" UnitName="m">800m</st1:chmetcnv>和<st1:chmetcnv w:st="on" TCSC="0" NumberType="1"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1500" UnitName="m">1500m</st1:chmetcnv>项目,在嘉应大学几年时间里还是出类拔萃的。无论那一级别的运动会,基本上不会超出第二名。
<P>
<P>
<P>大二第一学期中以后,我的大学已经变得相当的精彩,除了向地区报纸、电台投稿,我还向外面的一些媒体、网站投稿,每月不菲的稿费也使我各方面可支配资金变得相当的充裕。平时,周末,我也经常会选择一个人出外独游,上平远,下松口,进大埔,过丰顺……闽南赣西也留下了我独行的身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游遍了梅州的山山水水,也识读、领略了梅州及邻近省市的风土人情。从而也为我自己深入生活积蓄了大量第一手素材。
<P>
<P>
<P>我是一个野心很强的人,我也是一个喜欢独闯的人,我更是一个喜欢往前看的人。大二学期伊始(2001年下半年),我已经开始把握我一年以后的人生之路。因为平时看得多,自然对前方形势的判断也自然就更加理性和明准,尤其是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时代的难题。
<P>
<P>
<P>我清晰地洞察到以此间自己的能力和水准,纵使自己一年后轻易的领到毕业证书,但是,如果自己没有出众的一技之长,同样不足以在社会安身立命。这个时候,学习、生活、玩乐之余,我也时刻体验到一层恐慌——如果自己大学毕业以后,自己像许多毕业生一样毕业就失业的话。这是对父母几年孜孜无求付出的最大伤害。也从没有间停过毕业去向的思索。
<P>
<P>
<P>有压力就有动力,那段日子里,在学习之余,我时刻通过报纸、广告猎取着梅城的各类培训,希望找寻到适合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一技之能进行专项学习。
<P>
<P>
<P>功夫不负苦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得知父亲的一位同学在梅城开设有一家电脑培训班时,我第一时间通过父亲的关系报名参加学习。
<P>
<P>
<P>还记得,在长达一个学期的日子里,无论是阴雨连绵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一辆破旧的山地车在每周二三五的下午陪伴我游走在嘉应大学通往江南三板桥路的天园电脑培训班。在那里,我的电脑水平是从最基础的打字开始学起的,因为在学校,成教班的电脑课都是相当简单的。应该说,因为培训班老板是我父亲的同学,所以培训确实有点“半买半送”的味道,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全面熟悉掌握了现代办公所需的一些基本软件的操作,同时学习了一些复杂的办公软件,飞快的打字速度直至现在仍是我引以为自豪的,此外我还学习了北大方正在内的一些报纸排版技术。
<P>
<P>
<P>如果说,我大学前三学期学习积累的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软件”的话,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积累的则是自己毕业以后生存和发展的实操“硬件”。而在接下来的大三第一学期我用自己的实践和行为积蓄的则是我大学毕业以后顺利到各单位就业通行的“名片”。
<P>
<P>
<P>在即将离开嘉大的最后一学期(因为我们第六学期是实习课),我达到了我在嘉大求学生涯的最高峰。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个人文集《墨梅一剪》。
<P>
<P>
<P>其实我在大二下学期的末段就有意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文字收结成集了,此间也着手做了些工作,如收集、整理发表过的文章,节约资金等。
<P>
<P>
<P>“事非经过不知难。”不错的,当我真正扒上出版个人文集的车儿时,我便发觉,一切都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许多此前没有预料的困难都姗然而至。我觉得,我最终坚持了下来,是因为一往无前“瞎子不认夜黑”的懵懂促就了我出版个人文集的成功。
<P>
<P>
<P>2001年的暑假,我是在相当忙碌中度过的,在收集自己曾经发表的文章过程时,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自己没有保存曾经发表过文章的习惯,真正需要时,我却发现自己手中只有少得可怜的20多篇。幸亏自己几年来一直有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里对自己曾经被刊发的文章存有记录。于是,我不得不顺着日记的藤苗去报社、电台、网站摸自己被刊发过的文章的瓜。乞求底稿,乞求复印……有许多文章实在找不到了,自己不得不搬出过去的底稿重新修改。这期间也拼命地写稿件,一方面积累资金,另一方面积累文章。我不知道一些媒体报道的许多人为了追求成功一天只睡上三个钟、四个钟是不是真的。我只知道,在那段日子,我每天拥有差不多七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但我都觉得我的身心已经超过极限了。
<P>
<P>
<P>大三学期伊始,我就投入到更为紧张文章出版中,虽然当时身上仅有不到1000元钱现金,但我觉得我选择了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也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意志,促使我拥有不屈不挠的心态,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示弱。
<P>
<P>
<P>当我手捧收集的文稿唐突地去拜谒校内外的领导<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和</st1:PersonName>老师时,各级领导<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和</st1:PersonName>老师都慷慨应承,嘉应大学党委罗传厚书记更是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的小书题写书名;嘉应大学的校长<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亮">张亮</st1:PersonName>教授、政法系<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雷近芳">雷近芳</st1:PersonName>教授、政法系的系主任韩小林、梅州日报社刘小青副社长、梅州作协<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古求能">古求能</st1:PersonName>老师以及其他一些老师也纷纷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的小书或赠语勉励、或欣然作序。政法系的辅导员徐学奏、梅州青年诗人游子衿也在百忙之中担任我文集的责任编辑……一切来自师长的关爱和支持是我的小书得以成功的巨大动力。
<P>
<P>
<P>从修订文字到封面制作,从版面设计到印刷制作,为了节约每一分钱,我都亲自前往各单位、与老板、与工人商讨。为选择最便宜的印刷厂,为选择最优秀的封面制作者,我踩着破旧的山地车跑遍了梅城的大街小巷。为了省一块钱,我不舍得坐从嘉大到富奇路的1路公共汽车;为了提神醒脑,我可以将一大瓶百事可乐装在书包里作为“清醒剂”。文集出版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我都亲自前往监察。在月朗星稀的夏夜,在梅州城区的夜宵排档打烊时,我破旧的山地车还在梅江桥上返程,在炎炎的盛夏午后,我踩骑着单车走出校门……有很多次夜深时刻,在嘉大内校门,都引来保卫室保安的一番盘问,以致后来,我选择了从师专路返回校园宿舍。
<P>
<P>
<P>出版纳集的那段日子,身边不和谐讽刺声音再一次铺天盖地从各方涌来,“成教班的也谈出书。”“他要是出书,嘉大都成出版社了。”“明摆着就是哗众取宠”……面对苦和累,面对经济压力和外界的嘲讥。我知道还不是我反击的时候。
<P>
<P>
<P>梅江桥可以见证,多少个黎明时分,我站在桥头,也曾意欲放弃,也曾悲观颓唐,但是心中再坚持一会儿的意志促使我最终坚持着,我知道,自己不能放弃,放弃就意味着失败,自己近三年以来的奋斗、挣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现在想来,如果不是当时超人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勇闯,也许现在就不会有机会在这里敲字的时日了……
<P>
<P>
<P>一切坚持直到<st1:chsdate w:st="on" Year="2001" Month="10" Day="28"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2001年10月28日傍晚</st1:chsdate>——第一册文集的诞生。
<P>
<P>
<P>我清晰地记得,在江南富奇路的印刷厂,下午六点时分,我迫不及待地从装订、包装工人手中抢过散发柔和印油香气的书籍。在富奇路,天空下着微微的细雨,我漠视一辆又一辆1路公共汽车从身边穿梭而过。惘然面对一个又一个搭客的摩托仔、三轮仔停车驻问客去向……我只是任由细微的秋雨侵袭我瘦弱的面浃……因为我身上仅仅剩下两元八角钱。
<P>
<P>
<P>走完富奇路,越过梅江桥,从公园沙官走上梅松路。在嘉大外校门口的士多店我通过讨价,用仅有的两元八买了一瓶易拉罐的“百威”。
<P>
<P>
<P>我的一位兄弟陈华兴在田家炳师范楼519晚自习,他打我了的Call机。在519教室,我最爽地流出了入嘉大读书以来的一次泪水,并与陈华兴共饮完一罐“百威”。
<P>
<P>
<P>…………
<P>
<P>
<P>……
<P>
<P>
<P>因为出书。那后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离开嘉大参加工作的日子里,我是生活在花环拥簇的光环下的。因为成教学生在嘉应大学出书还是第一例。当我手持印制的文集拜谒各级领导时,学校各级领导更是从各自的基金中慷慨解囊,鼎力支助。张亮校长从他的校长基金批出1000元;教务处林勤青处长从她的处长基金批出1000元;成教处刘向明处长也亲自批函,给予我1000元出书鼓励。政法系、校团委、学生处等各部门也为一个成教学生出书结集叫好,纷纷给我了巨大资助。一切的一切,每一份来自学校、领导、老师的关爱、支助我都铭记于心,铭记永生。
<P>
<P>
<P>凭着出书的余光耀影,我很轻易地被梅州一家事业单位招录。<st1:chsdate w:st="on" Year="2002" Month="1" Day="17"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2002年1月17日</st1:chsdate>,在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日子里,我踏上了我的第一份工作岗位。2002年大学正式毕业,我前往深圳在一家报社从事记者工作。2003年10月,我回到梅州。
<P>
<P>
<P>“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是盛开在冬天的花儿。梅江河畔梅州市梅江区的梅子岗上,一个梅县学生以自己孜孜不倦的付出,力争上游的毅志,从无到有,改变了自我。在追求成功路上,我只是摘采到梅花的极其有限的一撷品质——墨梅一剪初衷也。
<P>
<P>
<P>“人生天地间,三分命注定,七分靠打拼。”命运没有戏弄我,命运只是考验过我。在嘉大的近三年的求学奋斗的生涯将促使我今后将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生活、工作难题,那怕是万丈深渊、布满荆棘,我也会毫不放弃,勇往直前。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地理学院
级别
2001级
发表于 2005-8-6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样的学子是我们嘉应学院(嘉应大学)的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计算机学院
级别
2000级
发表于 2005-8-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P>廖劲敏老师人挺好的,上过他的演讲与口才的课,呵呵</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6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文章在以前看过.也是在梅水徽音里面的.</P>
<P>向师兄学习.</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物理学院
级别
校外人员
发表于 2005-8-6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我改变不了我自己,但我能改变整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计算机学院
级别
2000级
发表于 2005-8-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也记得我看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外国语学院
级别
2002级
发表于 2005-8-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P>是老怪师兄转过来的。</P>
<P>原来他说的师兄是指楼主。</P>
<P>感谢楼主跟我们分享!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外国语学院
级别
2004级
发表于 2005-8-7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生```
【江南大龄未婚单身有志优秀文艺失落男青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 粤ICP备05007487号 )

GMT+8, 2025-5-15 14:47 , Processed in 0.20598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