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嘉应大学校园一片清新。在宪梓楼见到闻名已久的羽毛球国际裁判郑三粮时,记者有些吃惊,眼前这位身着职业套装、淡妆素抹、举止优雅的女性和想象中英姿飒爽的女裁判员有天壤之别。在有幸欣赏完郑三粮的厚厚一叠相册后,记者才对眼前这位40来岁的学院外语系副主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她,不仅是温文尔雅的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优雅迷人的翻译官,更是“铁面无私”的羽毛球国际裁判。今年,以临场考核笫一名和理论考核笫一名刚考取羽毛球亚洲A级裁判员的郑三粮将参与北京ao运会羽毛球项目和残奥会硬地滚球项目的执裁。 ▲2007年8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羽毛球锦标赛团体项目中,郑三粮坐在高高的裁判席上执裁。
与外语教师的“不解之缘”
说起与英语的“不解之缘”,郑三粮总结自己是受益于四位教师:两位归国华侨和两位美籍外教。祖籍在汕头潮阳的郑三粮生于蕉岭、长于蕉岭,1978年,郑三粮刚上高一,当时的英语老师是一位归国华侨,她纯正的英语发音、生动的教学方法马上吸引了郑三粮,在浓厚学习兴趣的激发下,郑三粮成了班里英语成绩拔尖的学生之一。上了高二,她和其余10名同学被编进一个班,专攻英语,开始了此后漫长的与英语为伴的路途。
1980年,郑三粮考进当时的嘉应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她再次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同样是归国华侨、同样有着纯正英语口音的英语老师。在该老师纯正口语的熏陶和其他老师的悉心培育下,郑三粮脱颖而出,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留校任教。1984年,郑三粮进入华南师范大学进修本科课程,在两位风趣幽默的美籍外教的熏陶下,她的英语水平迈上了新台阶。1987年,郑三粮再次进入华南师范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这一年间,几乎全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和广东外语界知名学者执教。在归侨和外教的影响下,郑三粮练就了一口纯正的英语,不少和她有过接触的外国人都以为她是“海归派”,不敢相信她竟是从山区飞出去的“金凤凰”。
对英语的热爱,让郑三粮走上了大学执教之路,然而,让她也没有想到的是,由于有良好的英文底子,30多岁的她走上了辉煌的羽毛球执裁路。
与羽毛球裁判员的“美丽邂逅”
郑三粮一家人都是羽毛球爱好者,丈夫、公公、小叔夫妇、侄子、儿子等一有空就会到羽毛球场上一决高下,一家人看球、谈球、练球、相互切磋球技是家常便饭。从大学阶段开始,郑三粮一有空就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打羽毛球。而与羽毛球裁判员的“结缘”,还得归功于她所尊敬的一位教练——羽毛球国家级教练、ao运火炬手吴名立。
郑三粮夫妇和吴名立既是师徒,也是朋友。吴名立教练曾培养出羽毛球世界冠军陈其遒,而能为山区培养一位优秀的羽毛球裁判员,则一直是这位资深教练的心愿。他看中了这位徒弟。1997年的一天,吴名立对郑三粮说,你有这么好的英文基础,又喜欢打羽毛球,可以尝试做一名羽毛球裁判员,并向羽毛球国际裁判员发展。在吴名立教练的鼓动和家人的鼓励支持下,郑三粮开始学习羽毛球比赛规则。并第一次站在赛场上为省内赛事执裁。“第一次当裁判,觉得很神气,也很紧张,生怕比赛不能顺利进行。”第一次顺利执裁,让郑三粮找到了当裁判的感觉。
如果说吴名立带着郑三粮迈进羽毛球裁判员的大门,那么现任中国羽毛球裁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裁委会主任的羽毛球国际级裁判长雷铭基先生就是引领她迈上更高台阶的又一伯乐。在雷铭基的悉心指导、点拨下,郑三粮在裁判员界快速成长,从1998年到2005年,在短短8年内便实现了由一级裁判员向亚洲B级裁判员的蜕变,成为全国仅有的20名羽毛球国际裁判员中的一员。今年,她以理论和临场考核第一名的成绩晋升为亚洲A级裁判员。
踏上执裁路,郑三粮以她的英语专长为我国的羽毛球事业默默奉献。郑三粮利用她的语言优势,在看英文版《羽毛球竞赛规则》时,发现中文羽毛球规则中存在很多并不贴切的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