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找回密码
 申请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石子雨

[讨论]关于客家文化的调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1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P>也许像我们做学生的,更多的只是关注到了梅城这边的一些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P>
<P>我们知道梅州的经济发展如何?</P>
<P>我们了解梅州的市场吗?</P>
<P>梅州企业我们又知道多少呢??</P>
<P>梅州其实很广了,它不单单是梅城和梅县,还有几个县市。</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地理学院
级别
2003级
发表于 2007-4-2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P>我不知道我自己对客家文化的了解算是一个怎样的程度。但是,对于整个客家形成以及迁移史的了解,以及客家文化整个体系粗略的认识。对于一个地理人而言,更多关注的是不同地域的特色对于本地区文化形成的影响。以山为客与以海为家的差别,也就是潮汕和客家的差别在哪里?是我们所关注的。我想对于中文系的来说,客家语言研究是你们的强项,以汉剧、山歌等艺术形式出现的文化个体也是你们的强项。地理人,关注的客家文化与你们肯定存在差别。</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土木学院
级别
校外人员
发表于 2007-4-2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STRONG>楼主的问题太广泛了</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我们又不可以用个数字来表示认识的深浅</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建议你想个具体的方式来调查</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另外 我们梅水论坛有客家风情这个板块</STRONG></FONT></P>
<P><FONT size=3><STRONG>你可以去那里看一下 地址是</STRONG></FONT><a href="http://jyubbs.com/index.asp?boardid=37" target="_blank" ><FONT size=3><STRONG>http://jyubbs.com/index.asp?boardid=37</STRONG></FONT></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1 17:07:4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7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P>哈哈 ~~正好我有个作业是客家文化得,也发表下吧~~</P>
<P>是下星期一要交得邓论作业,</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27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43.15pt; mso-char-indent-count: 6.5"><B normal">客家文化</B><B normal"><p></p></B></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mso-char-indent-count: 2.0"><p> </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5">我是一个大连的女孩,05年考入广东省梅州市来读书。在这客家的天下生活近两年的我,深深的了解了所谓的客家并被他们所感染,她们的勤劳和吃苦的精神是可以令每个人赞叹的!其实我早就想为她们来写的点东西了。<p></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具有 “四重”、“四薄”。第一、“重名节、薄功利”。客家人视个人名节比钱财更为重要。客家人常言:“人带面目树带皮”、“莫做亏心事,莫贪不义财”、“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第二、“重孝悌,薄强权”。迁徙的苦难,出洋的冒险,使客家人强烈企盼和衷共济、平等友爱,使客家人强烈愤恨为富不仁、待人不平等。这一价值观跟客家人的历史处境和社会地位密切相关。第三、“重信义,薄小人”。客家人把信义视为社会交往中为人处事的基本品德,并把它作为判别朋友或“小人”的价值标准。流落他乡谋生,为求生存立足,客家人首先是以信义取信于人。第四、“重文教,薄农工”。客家人认为读书才能识理、明志,才能有出息。尤其是近代,客家人所在地区人口膨胀,山多田少,生产力落后,经济不发达,人们为了摆脱贫困,大量往外地和海外谋生,文化知识成为他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客家民间有句口头禅:“有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客家童谣中唱:“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客家人“薄农工”的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 <BR>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特征: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反本追远的气质。 <BR>    质朴无华的风格。大本营地区简单、小规模的农业耕作,使客家人的现实生活只能停留在比较简单的、粗放的、低下的状态。“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这是很多客家人所经历的共同生活。尚“简”崇“拙”,贬“奢”抑“侈”,长期以来不仅成为客家人固执的生活态度,而且发展成为他们持久、强劲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时尚。<p></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18pt; mso-char-indent-count: 1.5">务实避虚的精神。客家人很喜欢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们认为,说空话无补于事,做实事必有收获。“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百般武艺,不值锄头落地”,这是客家地区流传的歌谣,反映了客家人求真务实的精神。<p></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反本追远的气质。客家人有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这种由反本追祖而产生的浓厚的历史意识,使客家地区的各种文化事象,无不带有古风和古意。它没有吴越的灵秀,没有中原的雄浑,也没有荆楚的浪漫,但却熔铸了民族文化的历史纵深感,凝炼了民族历史遗产的博大气派和精深气质。 <BR>    围笼屋应该说是客家人的一大特色。他们用三合土、竹木、砖瓦、芦苇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圆柱形的围笼屋,全家人都住在里面。这种围笼屋占地面积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两层。围笼屋外观上很象古堡,高墙翘檐,气势很恢宏。地主大户的围笼屋占地面积更大,屋的四角设有楼阁,用于了望放哨,由于建得相当坚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门可进,因而易守难攻,很容易防护别人的攻击。围笼屋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夏季炎热时可上楼阁通风处感觉凉爽,冬季天凉时又可因密不透风而保暖。而且,坚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优点。一般围笼可连续住几代人,可经受8一10级台风袭击。坪地围笼屋体现了客家建筑奇特的风格。<p></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莫过于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p></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p></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p></p></P>
<P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 mso-char-indent-count: 2.0">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说起小吃,令人口齿留香的盐焗鸡,酿豆腐,笋板 ,煲仔饭,老白干的牛肉干……真是说说都口说横流,不得不让我再次赞扬客家人得聪明与勤劳!<BR>    客家人!你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你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你的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为什么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你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僻出崭新的春天来。 <BR>    客家文化是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的新枝,在这郁郁葱葱的新枝上,已经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果实。<p></p></P>
<P 0cm 0cm 0pt"><B normal"><p> </p></B></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物理学院
级别
2000级
发表于 2007-4-27 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个外地女孩居然对客家文化有如此了解,实在是令我客家人民高兴。看来我们客家文化还是很容易让人接受的,同时也说明我们的梅城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这点让我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就很难有什么感受,深圳——这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所以让我感觉这里没有什么鲜明的属于自己的文化。而她更多体现出来的只是包容性。</P>
<P>嘎嘎,令我振奋的是,居然在乐儿的文字里面找到了我家老爷子的编写东西<FONT color=#ff0000>。“山多田少,树艺无方。土地所出,不给食用。走上川,越重洋,离了井,背父母,以蕲补救。未及成童,既为游子,比比皆是”(民国《大埔县志》)。</FONT>当初在重编《大埔县志》的手稿里,这段偶就曾经见过.</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电子学院
级别
2004级
发表于 2007-4-27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对客家文化了解也比较多,并且精通客家话,客家话水平达专业8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 粤ICP备05007487号 )

GMT+8, 2025-5-16 12:24 , Processed in 0.10601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