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找回密码
 申请帐号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787|回复: 4

[原创]寻访客家文化之旅

[复制链接]
院系
地理学院
级别
2003级
发表于 2005-11-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left><FONT size=4><FONT color=#ff0000>    本着结合本专业知识深入学习和了解客家文化的内涵,我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31</FONT>班一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1</FONT>人于<st1:chsdate w:st="on" Year="2005" Month="11" Day="26"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FONT>日</st1:chsdate>来到梅州市丙村镇温氏公祠、叶剑英故居和桥溪古村落!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作为中原汉族的后裔,以及客家人的优秀品质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对于客家文化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状态,或者并不能够系统地深入理解。作为地理系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客家文化方面的深入了解,以提高我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客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可是让我们从具体地族群出发来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意义,更加明确自然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在一个族群的演化以及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进行实地考察,则可以让我们去印证我们理论分析的正确与否从实践中追寻事实的真相,在实践中获得提高。</FONT><FONT color=#ff3300>这也是我们地理人一直以来所坚持的方式,在实践中找寻真理!</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4><FONT color=#ff3300>    </FONT>传统的客家建筑作为我国五大民居之一,无论从建筑学还是从民俗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客家的土楼与围龙屋是客家先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客家先民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等精神。温氏公祠建筑结构精美,规模巨大而且具有五百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客家建筑代表之一。再加上温氏公祠没有经过修葺,我们可以看到几百年前客家建筑的经典,所以成为了我们此行考察的第一站。在温氏公祠,我们第一次看到经典的客家建筑,前面一个半圆形的水塘,后面是建筑的主体部份。建筑主体包括一进两厢三厅四围。走在大厅里面,看到客家民居窄小的大厅,想到的是客家先民那种实用为上重视风水格局的建筑理念。这与客家先民大都居住在山区有关,没有大面积肥沃的平原,使得客家先民必须为生存作各方面的考量。在建筑上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屋顶上那些留存的瓦片似乎也在说明着祖先为了后代的生存生活做各方面的准备,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考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了。看着经过几百年苍桑的客家民居,多少风云人物转头空,可是它依旧在向人们诉说着客家先民的伟大。<o:p></o:p></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4>    纯朴的温氏公祠向我们展示着灿烂的汉民族文化,也让我们回到五百年前温氏公祠那番热闹的场景。客家的先民在这里耕读传家,培育了一代代的优秀中华儿女。离开温氏公祠的时候,我们回望了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屋,回望着这个历史的见证者,感受着那一份醇厚韵味。我们有理由相信,客家民居将以它独特的魅力继续向人们展示了客家人这一汉族的优秀分支。不过,让我们遗憾的是客家民居的传承在今天碰到了巨大的难题。曾经热闹的温氏公祠只剩下几个不愿意搬走的老人,更多的客家人已经建起了洋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民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而周围的洋房是否已经在对客家传统民居构成了威胁?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好这一份宝贵的遗产?这所有一切都是留给我们去思考的,也是我们回去应该去找寻答案的。<o:p></o:p></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4>    接着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二站,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战功卓著的叶剑英元帅的故居。来往的游客在告诉着我们,历史虽然已经远走,但是记忆里面的那些可爱的人们将会世世代代长存。没有了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叶剑英元帅作为新一代客家人的优秀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深入了解客家精神的一个切入点。从叶元帅生前事迹展览馆里面我们看到叶元帅一生都在为共和国奋斗,看到了客家儿女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的那种豪情,也看到了客家精神的内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耕读传家,报效祖国”。叶元帅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奋斗终生,他的丰功伟绩,特别是在中国民主革命的两次历史性转折中作出的光辉贡献,更使我们萦怀难忘。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也在更深入地了解客家人那份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一代代的客家英雄儿女为祖国奋斗一生,也明白了客家人走向辉煌的缘由。我们在叶元帅的故居和展览馆深深地品味着客家人的优秀传统,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o:p></o:p></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4>    离开了叶帅故居,我们前往此行最后一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桥溪古村落,去那里探访一下一个典型的客家聚落。车开过之后雁南飞,我们很快来到了桥溪古村落的山脚下,作为地理人爬山越岭是我们必修课。所以,我们在山脚下下了车准备走上山去,虽然上山的公路修的很不错。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桥溪古村落,刚走进村里面就看到了许多高大的建筑。这些多的高大建筑是在中国的农村是极少见的,因为看上去都是属于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而从年代上看,至少都是民国时期建造。眼前的这个小山村带给了我们诸多的疑惑,似乎隐藏着一个很大秘密。我们在村里面仔细欣赏着这些高大建筑,这里有客家的围龙屋,有现代化的别墅,还有许许多多的高大建筑。从这些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得出这个村子的不平凡,也可以看到这个村里的客家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因为能够在一个小山村里面建造这么多的高大建筑谈何容易啊。<o:p></o:p></FONT></FONT></P>
<P><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4>    一个农村的聚落能够在很早以前达到这种水平,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是不多见的。据村里人讲,几百年前祖先们就已经在印尼等地做生意发家致富,然后再回到村里面建造这些楼房。在这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客家先民的聪明才智,更加看到了“飘泊千里,落叶归根”的传统精神。虽然他们生长在一个小山村里面,没有很好的生存的环境,但是客家先民们用他们的勤劳智慧闯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精神正是客家人万里迁徙仍不改英雄本色的原因。从这个小山村里面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份奋斗的精神,更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之所在。<o:p></o:p></FONT></FONT></P><FONT color=#ff0000 size=4>    这次寻访客家文化之旅在美丽的桥溪古村落画下了圆满的句号。但是此次活动留给我们的却并没有就此结束,我们依旧走在寻访客家文化的道路上。作为一个地理人,我们深深地关注着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从中得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得到的知识。而此次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以及一些疑问,将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去慢慢体会和寻找答案。</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14:12: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地理学院
级别
2003级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P>    从大一写的唯一作品《嘉大象山》,到两年后的《地理系庐山实习之旅》,再到今天的《寻访客家文化之旅》。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个心路历程,从放弃到找回,再回到那个起点。女友说《地理系庐山实习之旅》缺少一点文学的东西,太实在了。那是因为多年没有写了,早已忘却了一些东西。今天这篇《寻访客家文化之旅》应一个同学所写,感觉自己似乎找回了当初的感觉。在梅水上的一次冲动,让我在两年后找回了自己!</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8:58:1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8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P>不错啊~~~</P>
<P>好样的</P>
<P>网络人生,永远支持你!!!!</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院系
计算机学院
级别
2000级
发表于 2005-11-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呀,没有照片,效果差了好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样的!继续保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申请帐号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嘉应学院梅水徽音 ( 粤ICP备05007487号 )

GMT+8, 2025-5-4 13:55 , Processed in 0.03842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