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3390
金币455 点注册时间2005-7-8
- 院系
- 政法学院
- 级别
- 2005级
|

楼主 |
发表于 2007-4-10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3>第三节 听力训练的基本方法<br> <br> 听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无非是精听,泛听,以及听力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这里不研究听力考试技巧,但有些技巧对于考试也用得着.<br> 精泛结合可以说是英语学习的一个基本技术.阅读也有类似的方法.在听力方面,基本原则是:精泛结合,一般以精为主.精听要精,保证质量,绝不蒙混过关;泛听要泛,保证数量,题材要广.<br> 1.精听的基本方法<br> 精听,就是力求听懂每个词.精听可以克服"假听"现象.比如一遍听不懂马上看文本,看起来似乎懂了,其实听力水平没有提高,下次再听还是不懂.<br> 精听的一个方法是反复听,可利用一些软件如mp3repeater for winamp(免费软件),能飞英语视听学习机(商业软件)等.另一个就是在反复听的基础上进行听写.<br> 精听可以先听懂大意,然后再通过反复听,逐步听懂每个单词.从这个意义上说,泛听是精听的基础.<br> 2.精听的技巧<br> 1)不翻译<br> 有人指出:"由于受母语的干扰,中国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在大脑中先把英语翻译成母语进行理解,然后再翻译成英语回答,而听的内容常常一瞬即逝",这个问题其实在口语,写作中都存在,不过听力因为对快速反应的要求较高,所以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br> 对此提出的对策是:"在平时学习中,要用英英字典,用英语的概念去解释诠释,从而避免把英语翻译成母语,再翻译成英语的习惯."这个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个人体会,英语思维的形成和语感关系很大.语感比较弱时,就容易借助翻译来理解.提高语感,个人体会最有效的是大量阅读(泛读).<br> 2)不回想<br> 碰到一个词听不懂,千万不要停下来回想这个词的意思,因为一迟疑,后面的词就会漏听.<br> <br> 3.听写的技巧<br> 1)根据上下文猜单词<br> 有的单词不是完全听出来的,而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语法知识猜测出来的.当然,最好是直接听出来.但有的时候,直接听出来实在有些困难,就可以用这个技巧.其实中文听力也有这种情况,有的词也是根据上下文猜出来的.所以这个技巧大概也有一点理据.<br> 2)完整地听懂一句话之后再默写<br> 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光听出孤立的单词是没用的,听力的过程是听出单词后快速连缀起来,理解完整的意思.所以默写整句的做法比较符合这个过程.<br> <br> 4.泛听的基本方法<br> 泛听,就是不要求听懂每个词.严格地说泛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要求听懂大意,一种则只要求有点英语语音的刺激,对于听懂多少没有要求.<br> <br> 5.泛听的技巧<br> 这里指要求听懂大意的那种泛听.<br> 1)多听几遍<br> 有时听一遍可能还不能听懂大意,就多听几遍,如果听了三四遍还是不行,可能材料的难度过大.<br> 2)适当作些笔记<br> 对于应付考试这是很有用的技巧,但是真实的听力实践中,作笔记的机会并不多(口译除外),所以这个方法不宜多用.但是作笔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一定意义的.<br> 3)抓key words<br> key words "are louder, longer, and higher pitched than other words."<br> 4)5W法<br> 就是听的时候,关注Who is speaking?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ere are they?和How do they feel?(也有一种说法是关注what, who, which, when, where, why, how共7个W) 这个对于训练抓大意很有好处.<br> 5)抓表示转折和让步意思的词<br> 如even though, even so, in spite of, unless, although, no matter, however, whatever, no, nor, neither…nor, but….如果错过了这些词,就不能正确把握说话人的态度.<br> 6)注意重音和语调<br> 重音和语调也是影响听力理解的重要因素.<br> 泛听抓大意的技巧自然也可应用于精听,不过精听更注重听懂每个单词,不能满足于掌握大意.<br> 7)复述大意<br> 可以和别人一起听,听完互相向对方复述内容大意,这样一方面可以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一方面也可以形成一种学习竞赛的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br> <br> 还有一种泛听,是为了达到一个特定的目的,比如获取某个地址信息.这时,就只需要关心某几个关键词,而其他都可以略过.这有点类似阅读中的跳读(skim).<br> <br> 6.听力相关技能的学习<br> 英语学习是听说读写构成的一个整体,其中每一个部分都对其他几部分有影响,同时又受其他几部分水平的制约.和听力关系较密切的技能有:<br> 1)词汇<br> 听力主要依赖被动词汇量,但是和一般的被动词汇又有所不同.听力要求能将词汇的发音和拼写联系起来.<br> 如果着重听某一题材如新闻,可以收集该题材的常用词汇,集中记忆和熟悉,对提高听力理解率很有帮助.<br> 2)阅读<br> 阅读获得的信息量,一般比听力获得的信息量要大,初学阶段尤其如此(高级阶段有的人主要通过听力学习新词等)大量泛读可以培养语感,学习文化背景知识.<br> 3)语音<br> 学点实用的语音学知识,对于克服听力困难很有好处,详见"听力11大困难及对策"部分.<br> 这几个方面具体如何提高,可以参考相应的论文,书籍等.<br> <br> <br> 第四节 听力11大困难及对策<br> <br> 这节集中讨论听力中的困难和对策.<br> 有人指出,"英语听说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用词、句式、思维和文化六部分".那么,听力的困难,应该就是这当中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掌握得不好.<br> 1)自己的发音不准确<br> 自己发音就不准确,那么即使是很标准的发音也可能听不出来.解决方法:正音是必要的.正音的方法:1)老师指导2)学习有关的语音知识,然后跟着标准录音模仿3)把自己的发音录下来,然后放出来一点点地修正和改进.这方面有些软件可以利用.<br> 发音的要求:不一定要和磁带发得一样准,但要做到基本准确,不能犯大的错误.<br> 2)不熟悉说话者的方言<br> 比如不熟悉英音和美音的区别,听不懂黑人英语,印巴英语等.解决方法:对于英美音的区别,可以看一些有关论文,还有本侯维瑞主编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可以获得一些理性认识.另外,有人提出"各个突破"的办法,就是集中训练某一类语音(如印度英语,黑人英语等).这有道理,我有体会,一开始听一个阿叉讲话很难懂,时间长了就觉得好些.但目前的听力教材似乎还没有专门列出一章"黑人英语"或"阿叉英语"的做法,所以只能自己收集素材.<br> 3)不熟悉连读、失去爆破、弱化、浊化、重音、缩读等许多音变形式<br> 不熟悉这些,在切分单词和辨认单词时就会失误.解决方法:首先要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音变形式,需要学一点实用的英语语音学知识.然后是要多接触相关的语音素材,最好也是和对付方言一样,各个击破.但是这样的专项训练材料几乎没有,自己也很难收集,只好多听语速较快的素材.<br> 4)不适应语速<br> 听惯了英语老师慢吞吞的发音,刚接触比较真实的语言材料时肯定会不适应.解决方法:收集一些词汇比较简单,但是语速较快的材料,进行精听.象《走遍美国》之类的视听教材可能是较好的材料.<br> 5)不熟悉语调节奏所隐含的感情色彩和意义<br> 同样一句话,以不同的语调,节奏说出来,意思可能完全不同.有人指出:"重读的每一处都具有提示作用.因而,从录音人的表现中就能推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观点和态度.重音和语调是最为重要的线索."不熟悉的话就会影响理解速度.解决方法:首先也是学习语音学理论,形成理性认识.然后是多接触相关素材,和上面一样,缺乏这方面的专项训练素材,只能自己在练习中多体会,归纳.<br> 6)听力材料中有生词<br> 生词如果是关键词,就会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如果不是关键词,也会减少接收的信息量.解决方法:一方面,做好听力的预备工作,即背单词,扩大词汇量,具体方法另外讨论.<br> <br> 另一方面,听的时候遇到生词,一个办法是根据读音规则猜测大致的拼写,然后查词典来验证.优点是自己猜出来的拼写印象较深,同时训练了读音规则的知识.缺点是较费时间,如果猜中率较低,则容易影响学习积极性.另一个办法是查专门的听力词典.本人所知有三种,一种叫《英语听力词典》,李玉新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一种叫《英汉听译词典》,孟绵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还有一种叫《英汉听音查字词典》,霍志远,孟绵,李江南主编,海潮出版社2000年出版,是前一种的更新版本.另外,还有一款共享软件"音标查字(Pdict)"可以利用.优点是相对第一种方法来说可能效率高些,缺点是印象不如前者深.<br> <br> 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干脆直接看文本.这样做的好处是效率比较高,缺点是缺少了对读音规则的训练,同时也失去了比较牢固记忆生词的机会.<br> <br> 7)听力材料中有的词不熟悉<br> 这是指看见知道意思,但听到却不能马上作出反应的词汇.解决方法:一是设法把这些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活用词汇),如果能熟练运用了,说明对这个词已经很熟悉,听到后也能快速辨认出来.二是听词汇书的配套录音,如刘毅词汇系列,三是多朗读,这两条都是为了建立词的发音和拼写的联系.熟悉读音规则可能也有一定好处.此外,也可以利用上面提到的听力专用词典和软件.<br> <br> 中国人比较常见的一个困难是听数字,特别是多位数的数字.解决方法:听力教材Step by Step中有很好的数字专项训练的练习,可以强化训练一下.另外,数字有时有多种读法,需要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如播音员把两个足球队比赛结果2:0读作two to nothing而不是读成two to nought或two to zero,(这个严格地说属于词汇不熟悉的问题)<br> 8)不熟悉句式<br> 这主要是语法方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是提高阅读水平,特别是快速阅读水平.二是适当学点语法.<br> 9)不熟悉思维方式<br> 这个比较难提高.解决方法:尽量多和native speaker交流,看一些有关读物,增加理性认识等.<br> 10)不熟悉文化背景<br> 这个问题似乎在听电影上特别突出.解决方法:多看有关读物,增加文化背景知识.多看原版影片,可以不为了练听力,而把注意力放在电影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上.如果有条件搞到原版的电视节目就更好了.另外,有人指出,听的时候,有一个"融入原则",即"不要把自己看成旁观者,而要是当成局内人看待,要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场景感觉".还有一个"挖掘原则","此时不能仅限于看懂表面意思,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挖掘语言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平时阅读时,对于文化信息要敏感.比如美国小说家罗宾·科克的一部小说中写到一个外科医生和别人发生了冲突,警察到了现场,得知他的身份之后,语气马上变得客气许多.这就传达出一个文化信息:在美国,医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受人尊敬.看电影时,不要只关心情节,也要注意各种场景所传达出来的文化信息.比如《虎胆龙威3之纽约大劫案》这部片子有个情节:罪犯"西蒙"命令警察麦克林胸前挂着一块写有"我恨黑鬼"(I Hate Niggers)的木牌在纽约黑人区站10分钟,结果险些被一帮黑人少年杀死.从这里就可看到美国社会的一些情况.这些文化知识在练习听力时可能都会帮助理解.<br> <br> 此外,还有复杂的心理原因.如对自己的听力信心不够,对此,有人说得不错:"信心不够往往会在辨音时产生紧张情绪,结果本来能听懂的内容也没有听懂;另外信心不够还会产生沮丧情绪,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到听力材料本身上去。对此一方面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另一方面要做多种英语实践活动并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就感,比方和外国人聊天,精心准备并参加英语口语比赛等,以此来激发自己的信心。"<br> 又如对自己要求太高,对此,有人指出:"练习听力不要太为难自己......假如遇到实在听不懂、听不清的地方,就放一放.特别是听写,有些模糊的词句听写错了也没有关系,不必为了百分之百的准确率而苦恼."<br> 听力和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能力也有关系.进行一些记忆力方面的训练,提高瞬时和短时记忆能力,也是有好处的.<br> <br> 精听时,实在听不懂怎么办?有的人如双向式英语的创立者,台湾的扶忠汉先生主张一直听下去,听上几十遍甚至更多(参见他的《英语速成法》,曾登于《光明日报》).有人则主张听上五遍、十遍后再看文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听不懂时不能马上去看文本,这样会影响学习效果.反复听多遍,如果终于听懂了,听力水平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如果还是没听懂,再看文本也会印象很深,"而这些你始终听不明白的地方,多数可能是因为音的连读、爆破、变音、弱读,或者是你反应不出来的词汇等等。在屡听而不懂的情况下翻看,你会在恍然大悟中将他们牢牢记住。并将他们仔细的琢磨,这样下次再遇上,你就会顺利过关"这说得有道理.个人主张精听材料一定要有文本,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避免出现"怎么也听不懂"的情况.<br> <br> <br> 第五节 听力的学习时间安排<br> <br> 1.精听<br> 扶忠汉认为,听力训练,强化比细水长流式的方法好;与其每天听1小时听1个月,不如每天听4小时听1个星期.<br> 从个人体会来看,扶先生的建议有一定道理.但是,有的时候可能抽不出这么多时间,所以细水长流有时也是必要的.另外,泛听也需要每天坚持,效果就会比较好.具体的训练量,有人提出:<br> "此外还有四个数字:1、3、6、9.什么是3?就是最好每次坚持进行至少30分钟的听力练习.6呢,一个星期,即进行至少6次的听力训练.9是一个层次的听力练习,至少要听够90篇以上的数量,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大训练量."<br> 也有人提出"一般每天也均不少于一个小时,而且天天如此",在缺乏比较严谨的研究数据时,这些都可以参考.<br> 2.泛听<br> 一般来说,应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所以泛听的时间应该少于精听.<br> 如果只是比较随意地听,有人提到在睡前听或把听力材料作为"背景音乐",但也有人认为"用听力磁带作'催眠曲'的做法也十分要不得.这将导致真正临考时,注意力反而不集中"到底怎样样就要看各人体会了.<br> <br> <br> 第六节 结束语<br> <br> 1.听力学习系统<br>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前面为了叙述方便,逐个介绍了听力学习的各个方面,但是只有所有的方面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br> 除了上面谈到的之外,一个听力学习系统,"软件"方面,应该还包括学习计划制订,合作学习/单独学习的策略,心理调整等等因素,这些前面都涉及到了一点,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研究."硬件"方面,有电脑,收音机(主要是短波收音机),录音机,MP3机,CD机,复读机等等.<br> 前面提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一方面,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真正入门,才能稳步取得进步;另一方面,方法再好,不花时间进行大量听力实践,也不可能取得进步.<br> <br> 2.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br> 1)八十年代的时候北外一批教师搞了个英语学习习惯和效果对应关系的调查研究,论文登在《外语教学和研究》杂志上,以前看过,作了点笔记,现在不知道放在哪了.残存一点记忆,说是碰到生词猜测它的意思,对提高阅读有利,却不利于提高听力.<br>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br> 3)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br> 4)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br> 5)文秋芳,王立非《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br> 6)胡春洞《英语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br> 以上几本书是关于英语学习方法方面的专著,可以参考一下其中有关听力学习的部分.<br> 7)限于时间精力,没能对英语听力方面的学术论文作一个review,万方数据,书生之家等网站收录有丰富的论文,有兴趣的可以参考.<br></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0 8:42:34编辑过]
|
|